2007年,由张玉凤主编的24卷本5000万字的《毛泽东藏书》正式出版。
2023-06-24 21:53:3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张玉凤透露毛主席最后一年:他很孤单,常偷偷哭,还不愿意见人

播报文章

全民历史观点

2023-06-22 21:30河南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

关注


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~

编辑|林画


2007年,由张玉凤主编的24卷本5000万字的《毛泽东藏书》正式出版。


这本藏书堪称是真正的历史典籍、传世藏书,也折射出毛主席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。


很多人好奇,张玉凤是谁?她为何有资格为毛主席整理藏书?其实,她是陪伴主席14年的生活秘书兼机要秘书。



在张玉凤的回忆里,毛主席的最后一年很是孤独,常常偷偷哭泣,不愿意和人见面。


那么,毛主席最后一年的生活是怎样的?他和张玉凤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故事?

主席最后一任秘书

1974年10月13日,毛主席回到了家乡湖南,住在长沙九所,这是他最后一次返乡,也是在家乡入住时间最久的一次。

作为毛主席的生活秘书,张玉凤陪伴在主席左右,她每天都会按例接收北京传来的材料。

来到长沙的第九天,张玉凤突然发现了一份关于自己任职的文件,上面写着任命张玉凤为毛主席机要秘书。

如此正式的任命,让张玉凤有些惶惶然,她连忙找到主席,询问他的意见。


毛主席点点头,说这是他亲自批示并同意的。


上一任机要秘书是徐亚夫,但徐亚夫因患上癌症,前往医院住院。此后一年多时间里,机要秘书这一职位实际上已由张玉凤负责。


此次正式文件下达,让张玉凤很是紧张,要知道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岗位,也是主席对她的信任。


但她生怕自己干不好,连忙向主席建议找个比自己优秀的人。



毛主席知道她心里紧张,安慰她只要细心大胆,就足以胜任。


不过,主席也对张玉凤约法三章,首先是一定要守纪律,所有中央的文件只能她看,其他亲属、领导人都不能看。


其次,当秘书也不能仗着职位耀武扬威,不能得意忘形,脚踏实地工作才是真。


最后,当机要秘书也要谦虚谨慎,多多学习,多看材料、新闻,了解国际实事,时间长了就能看出门道。


张玉凤听了后很是受用,此后的日子里她一直“约法三章”,工作上愈发出色。


那么,张玉凤是如何走进毛主席的视野的?



张玉凤是黑龙江牡丹江人,1944年出生,因家庭比较贫困,读完小学她就休学,当时才不过14岁。



为了减轻父母压力,小小年纪的她就背井离乡四处找工作,刚好碰上了铁路局招工,她尝试着报名,没想意外成为了铁路乘车员。



张玉凤和毛新宇夫妇



张玉凤工作上一丝不苟,细心谨慎,尽职尽责,深得铁路局领导的认可。



1960年秋,铁道部招聘中央首长专列列车员,来到了牡丹江铁路局,领导当即推荐落落大方、款款有型、工作踏实、沉稳大方的张玉凤。



两年后,张玉凤又被选中为毛主席专列列车员。



当时,毛主席每年几乎有三分之一时间在专列上工作,时间久了,主席对张玉凤渐渐熟悉起来。他对这个小姑娘十分喜爱,空余之时也会和她聊聊天,督促她多多学习。



时间来到了1970年7月,因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基本下乡,缺少人员,考虑张玉凤工作细致入微,主席多次表扬,列车长安排张玉凤来到主席身边工作。



听到这一消息后,张玉凤很是激动,她又生怕自己做不好。



可当她真正来到中南海游泳池,来到主席住处,她才发现毛主席是那么和蔼可亲,平易近人。



她起初担心自己办事达不到主席要求,做错事会遭到训斥。可主席对待她很是宽厚,经常说说笑笑,不久后张玉凤就彻底融入主席的生活。



透露毛主席最后一年



然而,此时毛主席已77岁高龄,因长期忙于国事,身体衰退明显,睡眠质量下降,身体出现多处疾病。每年开春、入冬都会生病,咳嗽不止、反复发作。



张玉凤看了后心疼不已,她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顾好主席。



1971年,毛主席支气管炎犯了,因不愿吃药,不请医生,病情加重,转为大叶肺炎,全身浮肿。



为了能够照顾好主席,张玉凤特意学习了护理知识,日夜守护在主席身边照料。



1972年2月12日,主席突然休克,张玉凤连忙叫来医生抢救,这才让他转危为安。



因身体接连出了问题,医生建议主席能够戒烟、戒酒、早睡早起,可主席仍不听劝,我行我素。



张玉凤本身就有东北女孩的直爽、火辣性格,她见主席不爱惜自己,决定采取强制性行动,没收主席香烟,到了饭点督促他马上吃饭,夜里主席要看书,她拿走了全部书籍,要求主席睡觉。



在张玉凤的督促之下,主席的生活变得规律起来,病情也明显改善,很少咳嗽,食欲、睡眠质量都在提高。



然而,1973年时,主席又患上了眼疾,此后两年里几乎失明,看不清东西,只能让张玉凤为他读文件,吃饭、服药都需要张玉凤一口一口喂。



正是在这样的照顾下,毛主席对她产生了依赖,那时候毛主席的卧室,只有张玉凤、孟锦云两人才能随便进出,其他人出入都要经张玉凤通报。



孟锦云曾回忆,1975年时的一段时间,对她十分热情的毛主席忽然冷淡了,几次主动说话都不爱搭理。



张玉凤对她说,以后进主席卧室要先敲门,脚步轻一点,不然主席被吓到了。



从这也能看出张玉凤工作能力比较强,对主席体贴入微。



其实,张玉凤曾几次顶撞过毛主席。



一次,毛主席接待客人,但张玉凤做事有些怠慢,惹来了主席不高兴,对她批评了一番。张玉凤认为自己受了委屈,收拾包裹回到老家。



主席事后还是妥协,派人将她接了回来。张玉凤来了后,主席就笑着说:“你是张飞的后代,一触即跳!”



还有一次,1975年夏的一天,主席和张玉凤又吵了一架,主席骂了张玉凤一顿,让她“滚”!张玉凤情绪也很激动,说:“不走我就是小狗。”



就这样,张玉凤又回到了老家,但过了一个月后,毛主席还是妥协了,派人将其接了过来。



毛主席一直高高在上,一辈子从未低过头,却因为张玉凤两次妥协,这也体现出主席对她的依赖程度之深。



此次风波后,毛主席和张玉凤的关系并没有隔阂,反而更亲密无间,张更加细心地照顾主席,直到他逝世那天。



1976年9月9日,主席永远离开了人世,张玉凤哭得死去活来。



主席追悼会后,张玉凤就离开了生活6年的中南海,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。



不过,她从未因自己曾是主席机要秘书而摆架子,待人待事认真仔细、为人诚恳守信、说话轻声轻语、举止优雅不造作,同事们对她很是喜欢。



1988年,张玉凤和丈夫刘爱民一同从铁道部某岗位上退休,晚年生活十分恬静。



因张玉凤自1962年到1976年,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,且担任重要职务,在很多人眼里她对主席的晚年生活更为了解。



媒体也纷纷找到她,很多有关主席的活动也都邀请她参加,希望她能回忆和毛主席的晚年生活。



为了让世人了解毛主席的内心情感世界,让国人认清一个更具感情色彩的伟人,张玉凤也慢慢向权威媒体透露主席的晚年生活状态。



1993年12月24日,张玉凤在参加中国人大的讲座之时,回忆起了和主席的生活点滴,她说道:



“毛主席晚年很孤独,常偷偷哭泣,还不愿意和人见面!”



说完后,张玉凤哭了,在场的所有师生也都哭了,人们这才了解一个真实的、有血有肉的毛主席!



毛主席很孤独



1976年春节,是家家团圆的日子,可毛主席却十分孤独,尽管毛岸青、李敏、李讷等子女就在北京,但因种种原因,无法前来中南海和父亲团聚,甚至也无法给父亲拜年。



因而这一年毛主席的春节是在悲伤、凄凉、孤独、寂寞中度过的,而对主席悉心照料的张玉凤、孟锦云则成为他最亲的人。



这天傍晚,毛主席醒来后,张玉凤连忙搀扶着他来到客厅沙发上躺在,再拿出当天报纸读给他听。



到了吃年夜饭时间,主席希望能够吃上辣椒、红烧肉。但因医生再三嘱咐,不能吃油腻、辛辣食物。



毛主席和张玉凤



厨师只好为主席做了清炖的武昌鱼,煮了大米饭,希望主席能够吃得好一些。



饭菜端上来后,因毛主席已失去了自理能力,由张玉凤一口一口喂着。



不过,空寂的中南海游泳池,让主席心情很是沉闷,他只吃了几口米饭和武昌鱼,就不吃了。



此情此景让张玉凤很是心疼,但她又不能明说什么,只能期待接下来几天主席亲人前来拜年。



饭后,毛主席被搀扶到客厅沙发上,此时北京城的烟花炮竹开始响起,游泳池也隐约传来远处的炮竹声。



毛主席突然说道:“放点鞭炮吧,年轻人也该过过节!”



张玉凤等人听了一愣,他们并没有购买鞭炮,主要是怕打扰主席休息。但毛主席为了体贴照顾他多年的工作人员,还是破例准许他们放鞭炮。



很快,鞭炮就被买了回来,当炮竹声音在中南海上空响起,毛主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



可接下来几天里,毛主席渴望三个子女前来拜年,却怎么也等不到他们。



毛主席曾问过李银桥,他对儿子好还是对工作人员好。李银桥说:“主席和我们在一起时间长,感情更好。”



主席点点头,他和儿子、女儿多年才能见上一面,但却和工作人员每天都在一起。说起来,毛主席是想儿女了。



其实,不是李敏、李讷、毛岸青不愿意见父亲,只是他们很难进入中南海。



就拿长女李敏来说,她在父亲生命最后的6年时间里,只被允许和父亲见上3次面。



第一次是1972年,毛主席因陈老总去世悲伤过度,病倒在医院里,李敏得知后坚决要求看望父亲一面,这才被允许。



第二次是李敏在部队中工作,接到毛远新的电话,称主席病重,她急忙赶到中南海,但只被允许见上一面,李敏对此很是郁闷,只能洒泪离开。



李敏和女儿



第三次是1976年9月6日,毛主席去世的三天前,此时主席已危在旦夕,可仍挂念着李敏,希望能见上女儿李敏一面。



李敏得知后,连忙穿上父亲送给她的青绿色外衣,急忙赶到医院。看到父亲衰老的样子,她当场流泪。



毛主席听闻后,艰难睁开眼睛,吃力地说道:“是娇娇吗?你怎么不来看我?”



李敏心中有苦难言,不知怎么解释背后的原因,只能哭着喊着对不起。



这次,父女两人只见了一个小时,李敏又被请了出去。临走前,毛主席嘱咐:“一定要常来看我!”



可以说,毛主席虽然是一国领袖,但他也渴望儿女能常伴左右,也希望像普通老人一样享受天伦之乐。



但因种种原因,主席生命的最后一年,几乎很难见到儿女,这使得他的晚年孤独、凄凉,常常独坐着发呆。



李敏和毛主席



虽然有张玉凤等人在身边,毛主席也将她们当做自己的女儿,可终究不是亲人,很多话有口难言。



常常偷着哭泣



张玉凤也回忆道,毛主席晚年时常常哭泣。



其实,在过去很长时间里,毛主席指点江山之时,几乎很少哭泣,就算是面对艰难险阻,他虽然内心很是担心,可也不会流泪。



井冈山时期、延安时期,生活十分困难,身患恶疾,但就算这样主席也没有掉眼泪。



长子毛岸英牺牲之时,毛主席心情很是悲痛,一天没有说话,只是不停地抽烟,但他并没有哭泣。



延安时期,毛主席曾和妻子贺子珍说过,自己轻易不会落泪,但有三种情况会忍不住流泪。一是跟着我一路走来的通讯员牺牲或离开,二是听到百姓受苦受累,三是听闻妻子在贵州受伤。



1935年10月,毛主席率领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,长征宣告结束。毛主席看着战士们衣衫褴褛,想起7万多红军战士牺牲,哽咽不已,当着大家的面大哭起来。



1959年主席派身边的警卫员去下乡体察民情,警卫员带回了发臭的窝头、糠菜,主席得知百姓生活如此艰难,心疼不已。



他将发霉的窝窝头咬在嘴里,刚吃一口他就忍不住流泪,吃下第三口,他就忍不住大哭起来。



当然,毛主席曾因母亲离世而流泪,1919年主席母亲文氏去世,主席痛哭流泪,并写下了感人肺腑的《祭母文》。



1959年重回韶山之时,毛主席回忆起母亲之时,眼角再次湿润。



但其他时候,毛主席轻易是不会流泪的,他一直以最坚强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。



然而,在毛主席逝世前的一年多时间里,却经常哭泣。



如1975年7月23日这天,毛主席接受了由唐由之动刀的白内障手术。



术后一周,主席左眼视力逐步恢复,已经两年未看到东西的毛主席兴奋不已,他连忙拿出书本仔细阅读。



按规定一天只能看15分钟,可主席每次都坚持多看一会。



为了避免主席过度用眼,也为了避免主席左眼感染,中央让唐由之负责主席的饮食起居。



可一天,毛主席看着书籍,突然间大哭了起来,哭声很是凄凉,唐由之被吓坏了,不知主席为何要哭泣,连忙走了上前,说:“主席,眼睛不能哭,一哭就要坏了。”



但主席足足哭了一刻钟才停下来,唐由之过去一看,主席读的是《念奴娇·登多景楼》,这是诗人感叹南北朝无法统一的诗词。



唐由之知道,主席这是触景生情,希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,可又叹自己年事已高,等不到那天,这才哭泣。



张玉凤也曾透露过,毛主席在1975年到1976年之时,常常落泪,只要一听到或读到《枯树赋》就会落泪。



一天,主席正坐在沙发上休息,突然将张玉凤叫来,让她找到《枯树赋》这首诗,并念给主席听。



张玉凤很是不解,这不是十分苍凉凄婉的词赋吗?但主席下令,她没有半点疑惑,以富有深情的语调读了出来。



她读得很慢,主席闭上眼睛,仔细品味这首诗,听着听着他眼角泪湿。



张玉凤读了两遍后,主席深情说道:“你拿着书,看我能不能背出来!”



说完后,主席一字不落的背了下来,可当背到“树犹如此,人何以堪”时,他的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,心中悲凉无人诉说。



此外,毛主席也多次含泪吟诵《史记·汲郑公列传》中的一句话“一生一死乃见交情……”。



这些诗赋婉转悲凉,体现了毛主席晚年内心的孤寂和苍凉,他正是带着这种悲凉情绪走到生命的尽头。



1976年春,毛主席身体有所好转,他让张玉凤找来一部电影观看,张玉凤播放了当时十分热火的《难忘的战斗》这部电影。



可刚看了10分钟,主席就流泪了,身边的护士长吴旭君看到主席流泪也不禁跟着流泪。



原来,画面中解放军迈着整齐的步伐进入上海城内,百姓们兴高采烈地站在路两边欢迎。



主席回想起那艰苦岁月,回想起五大书记一同制定解放全国的各大战役,忍不住流泪,哭声越来越大,警卫员只能将他提前带出影院。



毛主席也曾因为周总理、朱老总的逝世而悲痛流泪,这两位老友和他奋斗了数十年,却走先他一步辞世,主席痛心不已,为老战友而深切惋惜。



自从周总理、朱老总离世后,主席精神遭受很大打击,他常常偷着哭泣。



毛主席是一位天才的政治家,他风趣幽默,善于言谈,积极接见外宾,也曾先后几次前往苏联访问。



毛主席还喜欢深入群众中去,几乎每年有三分之一时间都要出去搞调研,从群众中深入反思政策好坏。



主席也积极接见首都之外见他的人民群众,不管对方身份如何,他都会和其深切交流。



然而,到了晚年,毛主席情绪迎来了复杂变化,他变得不爱见人,需要身边人哄着,其状态也起伏不振。



其实,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备受疾病折磨,主席不愿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呈现在大众面前。



1973年8月,“十大”召开,毛主席主持了当日的会议。闭会时,代表们起身欢呼,希望能目送主席离去。



可主席此时双腿已很难站立,他不愿看到自己被张玉凤等人扶着离去。



周总理看出了主席的尴尬,机智道:“主席希望能目送代表们离开。”



就这样,代表们才纷纷离场。接下来几日,主席没有出席大会。之后的十一届一中全会,他也没有出席。



中共十大后,主席身体更差,一个月高烧两次,听力也严重减退。



除了小范围会议,他没有参加任何正式的会议,就连政治局会议都很少参加,自1974年至1976年,他只主持了三次会议。



1975年以后,毛主席说话也十分困难,只能勉强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,只有长时间陪在他身边的张玉凤能读懂。



每次主席和别人谈话时,都要张玉凤亲自向别人翻译。再到后来,毛主席语言障碍加重,张玉凤也只能通过表情、口型揣测。



再然后,毛主席彻底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思,只能用笔说话。



在这一背景下,毛主席更加不愿意见人了。但那些外宾们,都以见上毛主席一面为荣,希望能够和主席说说话。



每次外宾提出这一要求,毛主席也无法拒绝,只能在张玉凤等人的搀扶下同外宾谈话。即便毛主席吐字不清,可每次对话时仍会引经据典,让外宾们对此十分佩服。



1976年5月底,毛主席接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,这是他最后一次接见外宾,此时的他面容憔悴、表情麻木、行动迟缓,口水也不断外流,面对来宾也没能站起来迎接。



中央因怕影响主席在群众中的形象,至此不再安排主席会见外宾,这之后能见到主席的人更少。



1976年6月1日,主席突然心肌梗塞,不省人事,此后病情持续恶化,病痛的折磨让主席寝食难安,多次休克失去知觉,醒来后偷偷哭泣,张玉凤见了心疼不已,却毫无办法。



同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,唐山大地震爆发,24.2万人遇难,主席得知后更是嚎嚎大哭,他不顾虚弱的身体,亲自过目传来的各种报告,并进行批阅指示。



然而,唐山大地震的灾情,使得原本就病重的主席病情加重,昏迷时间越来越长,可他每次苏醒都会让张玉凤阅读文件。



9月9日凌晨,主席在悲痛、担忧、焦虑、凄凉的情绪中走完一生,永别了他缔造的共和国和人民。


举报/反馈

大家都在搜

徐玉凤简介毛遇凤李开慧毛人凤周开慧张开慧

发表评论

发表

评论列表(65条)

紅學研究

(1)领袖最后几年岁月,,身体欠佳,需要中西结合养身啊(2)太劳碌了,身心很劳累啊

刚刚

江苏

回复

紅學研究

(1)髙层生活史料啊,载入史卌,(2)汉唐盛世,正在复兴!

刚刚

江苏

回复

滇韵流香

不容易啊,为国为民,奋斗一生,向伟人致敬   

06-23 14:30

云南

回复

388

公钊9W

向有血有肉的伟人致敬   

06-23 01:37

安徽

回复

793

亢延德

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,一代伟人永垂不朽

06-23 13:55

天津

回复

510

红高粱9fxmL

一代天骄!!!国人心中永远的伟人!!!

06-23 09:34

陕西

回复

181

壤驷瑛Yi

伟人千古!

21分钟前

河南

回复

淦巧苼085

一生致力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!

06-23 12:22

江苏

回复

345

克朵娜

心系人民大众的伟人。

06-23 12:24

湖北

回复

241

阎焰俩宝

不是神,也有过错,但的确是千古伟人!

06-23 19:27

河南

回复

75

糖果lj

我们中国人的救苦救难伟人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