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上停止5类运动,很可能加速血栓形成!等血管“堵死”就迟了
2025-10-04 15:55健康小小讲堂(任侠家转载。)
午后的小区广场,61岁的王阿姨一如既往地穿上运动服,准备和舞伴们跳上一小时广场舞。过去她总被家人称赞“真正懂保养”,因为每天坚持运动,仿佛就是健康和长寿的标配。可这一次舞步还没跳完,阿姨的腿竟莫名肿胀得厉害,仿佛气球被灌了水,回到家后腿一阵发紧、不适,疼得让她坐立难安。到医院抽血检查才发现,居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!医生一句话让家人们后背发凉:“不是运动错了,是方式错了。有些运动,反而会成为血管里的‘隐形杀手’。”
很多朋友都觉得“只要越动越健康”,其实,这种观念里隐藏的风险远比你想象得还多。更让人警觉的是,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,近年来因血管堵塞导致猝死的人群,40%有‘错误运动’史。尤其是其中第3类运动,非常容易被大家忽视,它正悄悄把健康“堵”进死胡同。到底是哪5类运动暗藏血栓危机?你的日常习惯中有没有踩雷?
运动选错,血栓悄悄“盯上你”
“生命在于运动”,但“不会运动”却可能要命。在门诊,医生们发现越来越多中老年居民,明明热爱锻炼,却被血栓问题缠上身。血液里的血栓就如同家中水管的“堵头”,看不见、摸不着——但一旦脱落,足以堵死血管,严重时一分钟内就能引发致命肺栓塞。
权威专家反复强调,错误运动方式对血管的伤害,远比你想象的更直接。尤其下列5类运动,近年被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高度警示:
1.久坐后突然剧烈运动
坐在办公室一整天,临下班来场“暴汗”冲击。不少人以为这样能快速“洗净”血管垃圾,但这样会让下肢血流骤然加速,容易引发静脉血栓脱落。数据显示,连续久坐超过6小时的人,突然激烈跑步或深蹲,其深静脉血栓风险可提升28%。
2.“杠腿”等过度摩擦下肢的动作
小区健身器材上的“杠腿”动作、反复高强度摩擦下肢,不仅拉伤肌肉,长期反复敲打还会损伤血管内皮,一旦把斑块震“松”,极易堵死下游血管,形成栓塞。
3.过度深蹲或蹲跳
总觉得蹲一蹲腰好腿好?却很少有人注意到:深蹲/蹲跳动作反复、多次,直接增加下肢静脉压力,容易造成静脉曲张者病情加重,血液“逆流”,形成血栓。
4.长时间骑行不间断
长途骑行成为了很多中老年朋友休闲方式,却不知道一小时以上的骑行会压迫盆腔静脉,加上汗流导致轻度脱水,血液越来越黏稠,容易血栓。研究数据表明,骑行时间每增加半小时,血管堵塞风险增加14.7%。
5.长期、过量高强度运动
极限跑步、马拉松、疯狂跳绳……很多人觉得“多流汗、多赚健康”,但长期高强度、超出自身体能负荷的运动,会产生大量自由基,损伤血管内皮细胞,使血管“老化”,加速血栓形成。
为何选错运动方式能要命?
运动明明对健康有利,为何有时候却“反伤血管”?从医学角度看,血栓的形成“三步曲”:血流缓慢、血管壁受损、血液成分改变。久坐后突然高强度运动,静脉血管“压力骤变”;剧烈摩擦下肢,易造成血管内膜微损伤;长时间骑行、深蹲后大量出汗,让血液黏稠度升高,都是血栓形成的“温床”。
更关键的是,血栓往往“来无声息”。一旦下肢血管内的栓子脱落,顺血流进入肺部,会引发急性肺栓塞——这种情况在急诊医学里被称为“静止的死神”。数据显示:80%以上急性肺栓塞患者并没有明显活动障碍预兆,只是在不经意一次锻炼后突然发作。
而且血栓导致的突发事件有极高致残率或致死风险,尤其是心脑血管本身就有基础病变的中老年人群。这也是为什么“运动不能只拼毅力,更要拼科学”。
坚持有效运动,远离“血管雷区”
血管健康≠盲目锻炼。科学运动,才是真正的护血管“密码”。针对上述风险,权威医学指南建议中老年人群:
1.活动由“缓”及“有氧”:比如快步走、游泳、瑜伽(避免倒立)最有助血管循环,能降低血栓风险18.9%。
2.每锻炼半小时,务必活动关节、踝泵运动(脚尖上下摆动),对于久坐人群尤其有效。临床数据显示,每天增加5次踝泵动作,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下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。
3.骑行、登山等运动,每30分钟停下来活动5分钟,及时补水,每小时补充约500ml温水,避免血液黏稠。
4.高强度训练应遵循适度原则,不会气喘吁吁、心率过快为宜,中老年群体建议每周150-30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,分散到数次,而非集中“暴力输出”。
5.若有静脉曲张,更应减少深蹲、跳跃动作,优先选择游泳、平地散步,必要时穿戴医用弹力袜。
最后的提醒与呼吁
不要让“自律”的锻炼反成血管健康的“绊脚石”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尤其心血管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,运动方案须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和指导。如果运动中出现胸闷、气短、四肢异常肿胀发麻等情况,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,切莫等到血管彻底“堵死”才后悔。
请牢记,科学运动,善待血管,真正的健康,是能安全、自在地享受每一次运动,而不是与风险为伍。对待自己的身体,请用“科学”的严格而温柔的方式守护它!
注: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,请勿对号入座。
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,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,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医生诊断。如感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参考资料:
《中华内科杂志》
《一图读懂血管健康与运动最新指南》
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
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